演出:複象公場《搜尋結果:查無此地》
時間:2023/10/26 19:30(延遲30分後,當日演出因後台問題取消)、2023/10/28Am10:30
地點:臺南市美術館1館大門前集合
文/ 呂宗憲(2022表演藝術評論人工作坊、2023劇場評論人培力工作坊學員)
需要準備手機、耳機,下載app並全程使用自己手機的網路。工作人員溫馨提示這場演出屬於個人體驗,能夠以自己的速度進行。整個作品集中在台南美術館旁的友愛街40巷一帶巷弄間,並會移動到民生路一段與忠義路二段的巷弄。劇情是以白色恐怖的年代為基底做延伸,故事以一位臥底警察成為了郵差企圖在這一鄰里找到匪諜。透過送信去往每個人家並與屋主們聊天,觀察他們的看法與觀點,讓人想到過去RPG遊戲也有類似NPC觸發的設計。耳邊傳來述說與眼前所見的建築兩者相互呼應,透過語音指引,跟隨著角色行走於台南街區巷弄。只是整個過程只有聽與看,手機互動設計過於簡單,只有是非題與選擇題,很容易感到無聊。
以郵差的視角觀看故事的發展,早上陽光炙熱真實的屋主在建築物二樓整理花圃,街區長輩們此時也在門前打掃、澆花、剪枝,活生生的變成故事裡的人事物!甚至有一位長輩打赤膊正在樓梯口剪皮帶,像是語音裡人人防範的眼線正在觀察你的一舉一動。我一個人、一手地圖、一手手冊如旅客般找路,還引來長輩熱心的詢問我是否需要協助,在虛實之間我一度將長輩的熱心錯置為監視我的眼線。更巧合的是在美容院轉角,旁邊的宮廟樂班練習巧合響起,劇情進展到李先生被抄家移送法辦時,樂班練習剛好結束,聲音瞬間寧靜讓視覺充滿著緊張的張力。牆上的陽光與陰影分明,牆與道路,被陽光與陰影切割成不規則的線條與角度,溫度也有不同,讓人有更多不同的視覺感受。但語音的引導會讓人走錯路,好在工作人員全程陪同指引我往預設道路。
而故事最後在寺廟前的廣場收束,語音述說被冤枉的兩人被執行槍斃。白色恐怖的歷史痕跡在鄰里間發展讓人覺得沈重,但劇情裡的一見鍾情還有因為愛不到所以陷害的人性自私設定,讓我對白色恐佈的議題放在其中的必要性產生疑問。而南美館一館作為原台南警察署的歷史符號具有意義,沒有被提到讓人覺得可惜。創作者似乎對議題操作、愛情關係與巷弄空間,三者尚未找到平衡的位置,讓人覺得可惜。
在與朋友分享討論後發現,獨自一人的體驗較多人一同參與好,因為沒有其他觀眾的提早進行下一步,只能靠自己的聽覺一步步走進空間。或許可以以此概念規劃個人體驗,相信會是很棒的體驗與感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