演出:複象公場《搜尋結果:查無此地》
時間:2023/10/25 19:30
地點:台南美術館1館門口前集合
文/呂蓉菁(2023劇場評論人培力工作坊學員)
查無此地的演出是讓觀眾們戴上耳機,利用手機程式開啟故事的篇章,沉浸於耳邊的呢喃,隨著老郵差的靈魂口白作為指引,開始穿梭在台南的巷弄中,回歸到過去的時間線裡,在那個有秘密警察和共匪的時代,彼此猜忌陷害的氣氛下,將藝術和科技做結合並做出抉擇。
透過演出進行的程式可以去選擇是否相信住戶的話語,想要使觀眾更深入其中,然而很可惜的是選擇結果並不會對情節有任何影響,這讓互動性的意義變得薄弱。另外此演出非常依靠觀眾的想像力,只能憑藉著耳邊描述的劇情與手邊文字的記載就去勾勒出事情的樣貌與人物發生神態。我認為是此種演出形式的最大優勢也是最大硬傷。需要去靜下心來的好好入戲於其中,可以透過現在的建築去回想過去的情景,和對比今昔的差異性,但實際上的體驗又容易受外界的環境和其他觀演者的影響而有所出戲,兩者間的平衡仍然是值得去討論的部分。
在故事情節中最後,張先生和黃先生的對話中其實不難想像,只要不是自己,為了自己的利益著想,會不會誰是共匪都沒關係?事情的真相到底重不重要?揭開了這段真相後該如何有所的反思回應,當下的我是茫然的。
究竟誰是為了國家好?歷史背後不為人知的不公不義到底該如何被揭發?當你知道真相後又是否有勇氣去做出相對應的行動?
一連串的提問不斷在心裡冒出。白色恐怖對於臺灣歷史背景上一直是沉重的傷痛,利用了這個背景去做的演出卻沒有看見針對這件事有所新的詮釋,僅僅淺淺的的帶過會不會太過於輕巧?另外雖然在故事是發生於台南的巷弄社區中,整體的事件在台灣本島都會出現,那為什麼會選擇在台南舉行這場演出?和當地的連結性稍顯薄弱。
伴隨著真相腳步開始變得沉重,結尾留下的是什麼?每個人的回答感受都留在原地,如同展演名稱一般,無法搜尋,查無來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