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在的他/她,和凝視失落的自己

演出:《一半,一伴》
演出團隊:拍拍手工作室
時間:2023/10/21-22 14:30
地點:臺中國家歌劇院小劇場

文/鄭得愛(年度駐站評論人)

由臺中國家歌劇院「新藝計畫」補助、拍拍手工作室主創的《一半,一伴》以年度策展的「綠色創意.永續實踐」及「偶戲/物件劇場」為主題,經過長達一年多的書面審查、面談、階段性呈現,最終獲選為2023「夏日放/FUN時光」的年度系列節目之一,除了讓這批來自「中臺灣」的新銳藝術創作者被更多人看見(如:「拍拍手工作室」藝術總監陳敬皓、「唯,劇場」藝術總監張庭溦),也在相較獨立製作更具完整資源的藝術、行政、技術、場地等支持下發揮更大的創作量能,於專業的國家級場館完成三場全長約60分鐘的精緻佳作。

在戲劇文本的安排上,編劇暨導演陳敬皓以喪偶的製偶師「阿牛」為主角,透過製偶工作的困境帶出對愛人虛實交錯的回憶與想像,展開一段觸動人心的「失落與悲傷」心理歷程,極具「生命議題」延伸探討的價值。巧妙的是,因著人物背景的設定,能理所當然在劇場舞台上呈現工作室的樣貌,讓觀眾得以一窺現代戲偶的製造現場,將後設層面寓教於「藝」的創作意圖自然融入作品,同時,也在精煉的台詞及清晰的敘事邏輯下,不「以言語說教」,而是真誠、直接的透過創造力十足的「表演本身」和「戲劇行動」推動情節,讓觀眾放心的一步步帶著對角色立體的想像、共鳴的情感,進入阿牛的世界。

在演員的表演上,飾演主角阿牛的陳敬皓,有別於傳統舞台劇在肢體、聲音、情緒上較誇張的風格,採取了他演員獨有內斂而細膩的詮釋方式,反而讓這位歷經了職涯挫敗、自我孤立、否認創傷、承認絕望、正視失落的阿牛角色深具說服力,給人一種真實而舒服的溫度。筆者猜測,同時作為編導的陳敬皓在創作初期,便有意識將其適合在此劇被展演的個人特質放入阿牛的角色建構,也預設了其在表演上作為跟其他角色/演員互動、對手的核心動力,讓這看似身兼多職、獨挑大樑的選擇,大大有助於提升整體表演的統合性,從策略面來說是非常明智且成功的。

此外,即使全劇看似只有「阿牛一人」,另外兩位共同創作的演員張庭溦、魏伶娟也發揮了高度的表演實力與個人魅力,特別在不同角色、表演方法、演出形式上有很精彩、流暢的切換,像是:阿牛工作周邊人物(導演、總監)、阿牛製作出來卻總有「小倩」影子的戲偶(阿婆、迅猛龍、豬頭男、外國女)、工作室裡的物件(剪刀、畫筆、刷子、牛皮紙、填充海綿、棉花)、主角的內心分身、想像角色(泡綿管小黃人、小倩半身偶、吃偶怪、麻姑)、光影的意象(蝸牛、蝴蝶、月亮、魚)……等,有寫實、有魔幻,更適時在看似沈重的議題裡,平衡的加入不少老少咸宜的輕快笑點、節奏變化、互動環節,帶給觀眾們多元且頗具藝術性、令人滿足的劇場觀賞經驗。

回到《一半,一伴》的劇名,或許可以從兩個面向進一步思考,其一是,我們如何看待「自我」在親密關係裡的「完整性」?當獨立個體從自己裡面拉出了有形無形的部分與伴侶相連後,有哪些是從此不可逆的羈絆?倘若相伴的生命註定在某天走向終點,又該如何面對其中一「半/伴」的離去?其二則是,本劇以現代戲偶在形式與內容的相呼應,提供了探討上的暗喻路徑,讓觀眾順著阿牛在「小倩人偶」從頭到腳被具體完成後,卻還是無法完整代替其實已經病逝的「小倩」之發現,進而去思考「過去的真實」以「另一種形式」存有於現在的可能,無論是一個物件、一個場景、一些感受、一段回憶,甚至是被改變的自我。

劇末,在一片黑暗中,燈光打在中下偏右舞台,只見無數的桃花心木種子從天上旋轉著降下,沈靜的畫面卻給人飽滿的觸動,好像在鼓勵著承受生離死別之痛的人們,緩緩地在自然的生命之流裡讓情緒找到出口,即使需要好些迴旋的時間、反覆的自我辯證,但看似悲傷、絕望、無法抗拒的墜落,也可能會迎來踏實、釋然的安穩落地。散場後,瞥見不少觀眾或流淚、或微笑的情感表露,我想,「劇場」在此地、此刻的意義,宛如一場牽引出許多「受創倖存者」過往經驗的內在告別式,也因著阿牛、小倩、戲偶們、各樣物件,及身旁觀眾的同在,而成為眾人被深刻修復、重新建立連結的療癒現場。

發佈留言

發佈留言必須填寫的電子郵件地址不會公開。 必填欄位標示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