演出:《古韻新賞》-梨園戲〈摘花〉
演出團隊:江之翠劇場
時間:2023/09/03(日)14:00
地點:大稻埕戲苑八樓曲藝場
文/盧宏文
這場演出,上半場為江之翠劇場團員與培訓團員們的南管合奏,下半場則為劇團培育新生代演員之展演。由於上半場的南管合奏,在傳承脈絡上,本身即有一種同樂與互相切磋的特質,因此我想將目光更聚焦於下半場的折子戲〈摘花〉,以看見其作為表演體系的傳統,及對表演者的影響。
我觀看的場次由李尉慈飾演七仙女,陳羿廷飾演董永,劇情很簡單,七仙女下凡戲弄董永,並以此為契機,促成兩人之姻緣。就演出成果而言,兩位演員的演出仍顯生澀,雖然可以見到他們為吃進梨園戲的身段與聲腔所做的努力,但同時這些戲曲程式語言,尚未能如臂使指,舉手投足間化作推動表演的動能。
我知道上述所言,對於這個在臺灣一息尚存的劇種,以及剛開始投入的表演者而言,是一種過於苛刻的期待。且無論成熟與否,我也仍然為能在臺灣看到梨園戲演出而感到快樂。但若回到關於演出與表演體系的實踐上,在一個幾無養成環境與土壤的情況下,或許這就是觀眾們所能見到的梨園戲樣貌。那麼,兩者之間,在觀演關係上如何重新取得連結?而以我所觀看的場次為例,一名受現代劇場表演訓練的演員,與一名受歌仔戲科班表演訓練的演員,接受梨園戲的系統訓練,並登台演出。對表演者而言,只是諸多表演體系中的一支,還是有可能醞釀出其他更深層的意義?
觀賞這場演出,令我生出許多疑惑,但暫時沒有能力回答,因此成為本年度的評論遺珠。而回到江之翠劇場的成立脈絡上,由團名「江之翠社區實驗劇場」至「江之翠實驗劇場」,最後是「江之翠劇場」。能見到成立者周逸昌老師,遊走於現代戲劇與不同戲曲、陣頭間,最後以南管與梨園戲為劇團主軸,甚至發展出演員訓練方法之過程。前行者雖戛然而止,但在終點前,仍能見到疑惑中步履不停的身影,此精神猶在不斷推出製作的江之翠劇場身上延續,身為觀眾,雖不知前方有什麼,但也欣然相隨。